大炉熔金 中原问路
“中原是个大熔炉,经商的人多,流动人口多,经过磨练能大长见识。”在这片土地上打拼了多年,河南省会秘书长李金泉感慨地说。河南和山西,是古来称为 “中原”的核心区域。河南交通便利,为数省通衢,其省会郑州居于中国最重要的两条铁路干线京广线和陇海线的交汇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中部新兴的信息、货物和劳动力的集散地。加上过亿人群的大市场,能留存并发展起来的商人,皆是百炼成金之辈。
抱团取暖,取市场之暖
“不抱团不行,在河南的时间越长,这种感受越强烈。”坐在河南省晋商会的办公室,泡上一杯浓郁的苦荞茶,李金泉打开了话匣子。“在河南的山西人结构不复杂,4种来源,南下干部第二代不改诚实、淳朴,仍以山西人自居;晋豫交界处的晋城、长治来打工、做生意的,这两地的铁路运输要到郑州铁路局调度,不少人便在这里落了脚;学校毕业留下来和军队复员转业的;还有一些山西本土企业的办事机构。”
河南省晋商会从2007年10月筹备,李金泉为此投入了极大精力。同为发起人之一的高三平回忆说,“他把自己的工作都放下来,就是请大家吃饭、聊天,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出钱当活动经费,前前后后他垫了二三十万元,还不算放弃生意的损失。”山西商帮比较念旧情,老乡们在一起总是聊家乡的事情,聊哪里的老家饭地道,哪个老乡干得怎么样。“其他商帮,尤其是浙商,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是能合作办点什么事情,有什么赚钱的机会。”李金泉觉得,“山西商人既得打老乡牌,又要结成经济共同体,连起经济纽带,抱团取暖,取市场之暖。”
最早的圈子主要是以娱乐交流为目的,想组成商会并不容易。“这么多人,各有各的想法,都会去想你到底有什么目的。”李金泉的策略是,先是什么也不谈,就是吃饭、喝酒。一个月经常有22天在饭店,今天10个人,明天另外10个,在聊天中把生存现状给大家摆出来,把其他商会的案例摆出来,让大家自己感觉,自己提出来要办商会。一个10到20人的核心圈子逐渐成形,并且吸纳了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大的会员。加上一些有着浓厚家乡情怀和较高社会声誉的山西籍干部摇旗呐喊,比如中行河南省分行行长白树屏为他们引荐其他银行的山西人。团体的级别、分量上去了,资金、社会影响力也大幅提升。两年的铺垫似乎顺水成章,在 2009年8月22日正式成立。
汇通天下包容天下
晋商有“汇通天下”之称,商会就要求包容天下。有实力的老板,商会促成其强强联合;对中小企业,主要共享信息资源;对普通劳动者,则是提供维权服务。“门槛不能太高,要低门槛,常考察,多交流,通过长时间考察交往,商会对企业会有一个判断,先把一道关,然后在此基础上推行合作,为在豫山西人创业建造一个安全、快捷、全方位的平台。”
商会每3个月有一次项目交流会,目前为止办了6次。“你需要他的产品,他需要你的技术,总会有对口的时候。”商会副秘书长郭志军表示。现在,郑州的几个特产专卖店,基本都与山西风味的饭店合作,全部垄断了烟酒等供应。此外,还有房地产公司和钢材公司的合作等等。“虽然范围小,但胜在成交率高,老乡是感情纽带,商会是中介,一拍即合。”李金泉说,“少了猜疑、谈判,有信任在里面。”
要再现晋商在中原的领袖地位
在河南省晋商会的网站上,新闻有3个板块:河南新闻、山西新闻、商会新闻。他们对家乡的关注从未减弱,家乡也没有忘记在外的游子。李金泉在山西的朋友告诉他,“新来的省委书记说新晋商中,在外面打拼的山西商人才是晋商的精髓。”这让他很是感动,“牛仁亮副省长也曾在北京召集各地商会人士,征求我们对山西发展的意见。”转型发展,山西怎么转,河南怎么转,这些对比时常出现在商会负责人们的脑海里和谈话。
晋商曾经的辉煌是他们的骄傲,也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商会利用各种社会活动不断地提高对社会的影响力,比如邀请山西籍经济学家梁小民来讲商帮的历史,比如策划“康熙大典”大型文艺活动,比如引进《一把酸枣》、《解放》等山西剧目来河南演出等等。“平台不大就提供不了高质量的服务,服务能力不够就扩大不了平台,两手都得抓。”李金泉的蓝图是,在国内形成一个“岛屿链”,“异地山西商会都有关系,但不可能融合,那么就把各地的资源尽可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快速沟通渠道。开始把眼光放得长远,眼下的困难就很难成为障碍,不过至少到现在来看,一帆风顺。”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恢复晋商在中原的领袖地位”。这有自己做大做强,才能更好惠泽会员,更好沟通晋豫经济社会,为两地政府、经贸搭建桥梁,回馈家乡。这得一步一步来,就像正在显现雏形的晋商大厦,“已经和合作方签订合同,预计年底开工,到时候一定会成为山西商人在河南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