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分享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作 者:刘称莲 定 价:28元
编辑推荐:
在铺天盖地的家庭教育类图书中,这一定是不一样的那一本。
这是一本家长用心写给家长的书,没有居高临下的指点,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有的只是源自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妈妈发起的“厨房悄悄话”,爸爸建立的“流动小信箱”,还有“冲动的流星雨”和“独特的成人礼”……从每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使我们动容、思考。妈妈“随意”散放的报刊、爸爸“刻意”设计的拥抱,父母深沉的爱转化成教养的智慧,书中每一处都盛放着可以共享的经验和反思。
一个人学业优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能爱父母、爱世界、爱自己。他谦逊、自信,你能相信他做成想做的事,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天下有多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奢望自己的孩子做得顶天立地的栋梁,最好事事抢先、样样过人,才心满意足。父母的欲望有多深,孩子便有多累,所谓成功不仅仅只是金榜提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孩子高中三年的成长如何,关键要看家长如何做。《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作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更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为女儿精心设计,却又不留痕迹,让女儿全面发展,在高中三年综合成绩一路上升,最后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翻开本书,看这位智慧妈妈如何为孩子“松绑”,帮孩子"透气",陪孩子顺利度过高中三年。
作者简介:
刘称莲,山西临汾乡宁县人,山西大学毕业,现居北京。曾任中学老师,现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等研究。
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养育自己的孩子。18年的实践,她培养了一位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2011年高考,她的女儿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 现就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作者博客:
目 录:
前 言 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
学习篇 做孩子登顶阶段的得力助手
1. 打造一个“书香门第”
2. 父母在家里少谈学习
3. 买课外书得看孩子的需求
4. 请家教,适合就是最好
5. 文理分科,家长只做参谋和助手
6. 正确对待孩子的“偏科”
7. 目标早确立,学习动力足
8. 提前订计划,学习效率高
9. 英语学习,听力是关键
10. 认真对待每一套考卷
11.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勤奋
心理篇 做孩子心灵花园的好园丁
1. 与孩子沟通要讲求“有效”
2. 尊重,亲子和谐的前提
3. 爸妈的拥抱很受用
4. 妈妈更需要自信快乐
5. 家长平常心,孩子也放松
6. 放松的最好方式就是笑一笑
7. 面对“叛逆”的女儿
8. 别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9. 管理情绪的最好办法是抓住症结
交往篇 给孩子上好情商教育这堂课
1. 挖掘偶像身上的闪光点
2.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3. 与老师沟通要讲技巧
4. 陪着女儿“找”朋友
5. 恋爱不是洪水猛兽
6. 送给女儿的成人礼物
7. 电影和戏剧——不错的审美教育
生活篇 做孩子走向独立的教练员
1. 我们全家爱运动
2. 旅游就是轻松的学习
3. 休闲也有“饕餮餐”
4.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
5. 父爱参与,为成长注入活力
6. 家长示弱,给孩子强大的机会
7. 把亲子时间放在厨房
8. 缝缝补补中感知“慈母手中线”
9. 不要谈“网”色变
备考篇 和孩子一起进入冲刺阶段
1. 模拟考试的重要作用是查漏补缺
2. 高校自主招生——诱人的鸡肋
3. 高招咨询也重要
4. 报志愿也有技巧
5. 从女儿参加“校长推荐计划”看港校
6. 复读不复读,需要细掂量
7. 留学,适合我们的孩子吗
正文:
前 言 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
如果我们把“家长”看做一种职业,那么这个职业一旦从事,就终生不能辞职,且要24小时全天候在岗,没有人领导却最不自由,看似没有规则却工序复杂,还充满了不可确定性。所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如果“家长”是一种职业,那么“父母”就是工作岗位。结婚后,我和我先生还没来得及学习如何做父母,万能的上帝就把女儿送到了我们的身边。毫无思想准备的我们,差不多是被无奈地推到了“父母”这个岗位上的。虽然感觉有些手足无措,好在有学习一路相伴,边学边做,与女儿一同成长,深深感受着养育儿女的艰辛和快乐。
20世纪90年代初,女儿出生在晋南的一个小县城,那时候我在那个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老师。小县城很封闭,交通不方便,信息闭塞,文化条件也差。怀孕的时候,我特别想读一读相关的书籍,却买不到。为此,我和我先生特意在一个周末跑到几百里外的市里去买了几本书,照着上面写的做胎教。
女儿出生了,我先生从报纸上看到当时风靡的“零岁教育方案”,就通过邮寄的方式从武汉买回来一套,我们自己为孩子做早教训练。虽然现在从专业的角度看来,那套方案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我们努力了,也确实从中受益了。
虽然我们百般努力,但是仍觉得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不是太好。
非常幸运,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们就把她带到了北京。因为之前做老师的经历,我进了一家做教育产品的公司,由于工作之便,我接触到许多经典的教育论著。从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卡尔威特、蒙台梭利成了我的老师,卢梭更是我的偶像,还有那些苏联的教育家们,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教育书籍,并在实践中尝试。等到女儿大一点,卢勤的书,孙云晓的书……只要是关于少年儿童教育的书籍,都是我阅读的对象。
阅读,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了迷茫,多了理智。于是,在女儿的整个小学阶段,当不少家长都忙于领着孩子去上各种课外辅导班的时候,我们领着女儿到处去玩,践行着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则;当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再给孩子许多额外的作业的时候,我任凭女儿做家务,和我们一起玩牌。而且,这样做的时候,我很坦然,不像有些家长,表面上让孩子玩了,心里却十分忐忑,生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拉出差距。我之所以很“另类”地这么做,是考虑到孩子长远的发展。我很推崇孙云晓老师的那句话:“对人一辈子负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我不知道如果我不读那些教育著作的话,是不是会人云亦云,走大多数家长走过的路,但是我知道,正是因为读了那么多书,我才可以毫无顾虑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特立独行,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女儿初三了,进入青春期,我突然发现,那些理论的东西已经难以应付她的状况了。就沟通来说,往往我一句话出来,女儿就有十句话等着我,道理还一套一套的。而且,母女之间、父女之间时不时会有升级的战争,亲子关系不像女儿小时候那么融洽了。
于是,当知道“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课程开课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就是冲着“家庭教育指导”几个字去的。听课与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亲耳聆听老师们的教诲,并可以面对面地和老师探讨当下遇到的问题。
课程结束之后,女儿跟我说:“妈妈,我发现你变了,变得不像老巫婆了。”因为之前在一次跟女儿的冲突中,女儿说我是“更年期的老巫婆”,把我气得够呛。
女儿上高一后,我又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了心理学课程。学习的结果,就是明白了: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的特征,而家长总是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把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当做问题来处理,因此亲子之间常常会发生冲突。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在遇到女儿看起来有些“偏差”的言行时,就会尽量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自然而然,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孩子和大人的情绪也常处于良性状态了。
女儿上高三之前,我参加了一个叫做“走进青春期”的工作坊。这个工作坊的功劳非常大,让我们一家平稳地度过了女儿高三艰难的阶段。因为参加了这个工作坊,女儿高三一年,我心里非常放松和坦然,虽然偶尔会有焦虑,但是比起周边的“考妈”来要轻松得多。而且在女儿几次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我都用学到的一些方法带她调适,让她能够很快恢复状态。2011年我的生日,女儿因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为我挑选礼物,就给我写了几句话,让我很是感慨。她写道:“感谢妈妈在我高三的这些日子里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无论生活还是心理上的。要不是你操持着一切,我的生活还不知乱成什么样子,有些坎也不知道能不能过去……”
在她写这些话的前两天,我还用从萨提亚课程里学来的“冰山”理论为她解开了心里的一些结,使她在高考前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还能制订严密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并保持最好的状态到最后。
其实我认为,孩子的高三阶段,家长对孩子心理上的调适比生活上的照顾更加重要。毕竟如今的生活水平已经很好了,如果能在心理上对孩子多加关照,就可以使孩子在高三的“高压”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最好的心态面对高考。
因为我未雨绸缪,及时参加了一些培训,使得我们全家受益。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用学到的知识还帮助到了周围不少需要帮助的朋友。
2011年的7月,女儿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最终她选择了她非常热爱的北大。一路走来,如果说我的女儿还算优秀的话,那都是我和我先生不断学习的功劳。
俗话说“学无止境”,在“父母”这个岗位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也还有更多的学习任务要完成。我愿意也乐意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合格父母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本书应出版社要求,重点讲述我是如何陪女儿走过高中阶段的,以及我自己这些年体悟出的一些家庭教育感悟,希望可以对年轻的家长有所帮助。
学习篇 做孩子登顶阶段的得力助手
每个孩子都在学习,效果有时却截然不同,关键在于孩子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是如何学习的,孩子是不是自主学习和享受学习。高中阶段,大多数家长已经不能具体指导孩子的功课了,却依然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站出来,只不过家长的角色应该由原来的教导者、指引者变为服务者、助手。
1,打造一个“书香门第”
阅读提要: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阅读正好可以满足他们这一天然的渴望。父母要做的只有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
女儿从小爱看书,而且阅读的范围很广,这是她知识面丰富、文章写得漂亮的重要原因之一。
升入高中之后,她的功课越来越繁重。每天,各科老师都会留许多作业,她回家吃完饭,就得埋头写作业。高一的时候,因为数理化成绩较差,她每天晚上在这三科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总是把作业做完就到睡觉的时间了,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为此,她非常烦恼,别说玩,就连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也一本都看不了了。从小到大,她几乎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看课外书,已经养成了习惯,猛地丢掉这个爱好,她的心里空落落的。而且一段时间不看书,她就感觉笔头生涩,写出来的文章也不那么出彩了。
看女儿苦恼,我也着急。作为家长,我知道功课学习的重要,毕竟我们身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将来参加高考是不容我们回避的现实。然而我更知道,死学课本而没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会视野狭窄、理解能力差,而且缺少课外阅读,不仅会影响到语文的学习,对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理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女在儿学习学校的功课之余多读课外书籍。
于是,我使出了女儿小时候我用来“诱惑”她读书的杀手锏。
女儿是3岁的时候爱上读书的。不过那时候,她都是听我给她读书。她上幼儿园的3年里,每天晚上我都给她读书。她倒不挑,只要一看见我拿书,就闹着要我读给她听。所以,那时候她听到的书,有专门为她挑选的寓言童话和动植物故事,也有我和我先生看的一些别的书上的小故事。后来我们戏称这3年是我家的“一千零一夜”。
等女儿上小学后,我和我先生觉得她认字了,应该自己读书了。但女儿习惯了听我讲,依然每天缠着我给她读书。后来,我和我先生为了让女儿自己读书,就买了一些带有拼音的有趣的小学生读物,还有《米老鼠》等杂志,随意地放在她的写字桌、床头,或者我家的饭桌和沙发上,目的就是引起她对书的注意,诱惑她去看。
起初,小家伙熟视无睹。慢慢地,在没事的时候她开始翻阅那些散在各处的书了。到后来,无论是坐在沙发上还是床头,她都会拿起书来看,而且看得非常投入,有的时候,饭都做好了或者到了睡觉的时间,她还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阅读正好可以满足他们这一天然的渴望。父母要做的只有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所谓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孩子读的书;所谓读到书,就是拿回家的书要让孩子看得到,而不是整齐地码在书柜里。
这样,女儿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不仅读她自己的书,也开始看我和她爸爸读的书。为了满足她越来越大的胃口,我们不得不源源不断地买书。
喜欢上读书以后,只要没有课外书,女儿就会觉得不舒服,到处找书看。家里没有新书,她会向同学借,也会把以前看过的书再翻出来读一遍。到了这时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给她设置那么多“诱惑”了。
女儿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也尝到了甜头,她不仅知识面比班里大部分同学要广,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同龄人的羡慕和大人们的夸赞声中,读书这一爱好逐渐被巩固,成为伴随女儿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高中的学习任务虽然很繁重,但是多年养成的读书好习惯,我舍不得让女儿丢掉,而且她也不想丢掉。小时候有大量的课余时间,我们读书,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了,我们就算挤时间也要读书。
我非常赞成一位教育专家的话:“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孩子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因为学识的限制,女儿从小到大,我和我先生总有许多问题不能回答她,但是,我们会给她买书或者借书,让她从书里找到答案。而且我发现,因为读了大量的书,女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使得她学习的后劲越来越足。高中阶段,她从年级的中下游到了年级上游;高三竟然迎头赶上,最好的成绩达到了年级第五名。读书,让孩子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很好地补充了课本知识的不足;读书,让孩子懂得了老师、父母所不能教到的做人的道理;读书,记孩子提高情商,学会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法。
主意打定,我就开始行动了。每天下午女儿回来之前,我就把家里订的《北京青年报》放在餐桌上。一般来说,她回家的时候,晚饭还没有准备好。她放下书包,就先看一会报纸。
女儿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跟着我们读报,最初只看最后一版的脑筋急转弯、幽默故事等内容,到后来的每个板块都翻阅,并且还和我们讨论当下发生的重大的或者热门的事件。
小学的时候,就听到过老师夸奖女儿,说女儿懂的东西多,而且看问题的观点很独特,我想这跟她看报纸有很大的关系。
《北京青年报》是一份非常不错的日报,内容很广,有时效性很强的新闻报道和知识性、文学性很强的副刊,对女儿的帮助很大。订阅全年的《北京青年报》还可以赠送《读者》杂志,多年来我们一直要这个赠品。我和我先生是《读者》的铁杆粉丝,在我们的带动下,女儿也从小喜欢《读者》,她写的文章里的许多论据都出自《读者》的小故事。小学和初中,每次《读者》到家,她都会拿到手一口气就看完。可自从升入高中,就很少有时间享受这种阅读的乐趣了。于是我就把《读者》放在沙发扶手上,或者她的床头,有的时候甚至放在卫生间的暖气片上,让女儿随时都能读一会。
我们家还订了《中国国家地理》、《博物》、《青年文摘》等杂志,我都如法炮制,凡是女儿目力所及或者伸手能拿到的地方,我都放上一本。目的就是,只要她想看书,顺手就可以拿起一本看一会。杂志上的文章都是独立的,也不是很长,看一篇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于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挺适合的,而且读这些短小的文章也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好手段。
间或,沙发扶手上也会出现一本“大部头”,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王小波的《时代》系列,这些书,女儿都是在晚上泡脚的时候一点一点看完的。
女儿从中得到了好处,有的时候我忘了在某个地方放书,她还会提醒我。
到处放的是书报,让我家看上去很零乱。一次,女儿的姑姑从老家来北京,看我们家东一张报纸,西一本书的,就开始帮我收拾,还数落我不打理家,把好好的家弄得乱七八糟。我笑着告诉她,我其实每天都整理家,不收拾那些书报,只是想让我们的家充满“书香味”而已。
不然怎么办呢?我如果把书都整整齐齐地收拾到书房里或者报刊架子上,女儿看起来就不方便了。我想,等女儿日后“下笔如有神”了,我再好好收拾也不迟吧。
女儿偶尔也会放纵一下自己。《暮光之城》出了中文版后,女儿从邻居姐姐那里借了两册来看,却发现翻译得实在太差。于是让我在网上给她买了英文原版的。
那是一个周六,我们从快递员手里拿到了三册原版的《暮光之城》。女儿爱不释手,高高兴兴地把书拿到了她的屋里去了。晚上我上床的时候,看她的屋里还亮着灯,我以为她在复习功课,准备周一的期中考试。
周日早晨,都9点了,女儿还在呼呼大睡。叫她,她说昨晚熬夜到凌晨4点,把《暮光之城》的第一册看完了。实在是太困了,求我让她再睡一会。为了女儿的健康,为了女儿读书的快乐,我让女儿睡了个痛快!成天面对枯燥的课本,孩子渴望阅读趣味性和文学性都很强的小说,这是非常正常的要求,作为家长,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支持。
女儿挤时间,愣是把《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的英文原版读完了。2009年8月,女儿参加了托福考试,满分30分的阅读,她拿到了29分。我想这跟她坚持读原版的著作有很大的关系。后来我翻看女儿的英语周记,看到她的英语老师在批阅她的读后感时鼓励她坚持阅读原版小说,因为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
即便是到了高三,女儿的课外阅读也没有停止。暂且不说阅读对于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那么高远的好处,就说它对高考的好处。现在的高考跟现实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学习文科的孩子,只读几本课本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因此,即便是高中阶段学习非常紧张,家长也要鼓励孩子抽出时间阅读。大量接触课外的东西,实在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
2 在家里少谈学习
阅读提要
课本知识、考试内容有老师来教导,生活中的各种学问,则需要家长日积月累地教会孩子。孩子回到家,多跟孩子谈谈发生在校园外的事,谈谈生活琐事,谈谈做人的道理,既是对学校教育的最好配合,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住在学校附近,所以放学后经常会有小朋友到我家和女儿一起玩。一个周五的下午,几个小家伙又来我家玩了。他们离开的时候,我正好在厨房里,就听一个小女孩说:“我真羡慕李若辰啊!”另一个小男孩说:“是啊!”
我知道他们说的“羡慕”是什么。
那个时候,班里的小朋友一到周末都像赶场一样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唯有我女儿只在周六学一个小时的芭蕾,其余时间就跟着我们去郊游或者到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玩。
女儿从小到大,我们都坚持让她在课余时间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外,就不再管“学习”。
等女儿上了高中,我们给她请了家教,也让她上课外辅导班,但总是尽量把课集中在周六或者周日,然后空出一天的时间,一家人在一起,或者做家务,或者游玩。目的是让孩子一周有一天彻底放松的时间,为下一周的高强度学习做准备。
跟小学和初中比起来,高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要多出许多。我算了一算,女儿早晨7点15分开始早自习,到下午5点放学,晚上还要在家里花两三个小时完成家庭作业,每天学习的时间都要十几个小时。到了高三,她每天放学后都在学校上自习到晚8点半,回到家就9点多了。
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作为经历过高中学习和高考的过来人,我们深知高中三年学习的“苦”。于是,我和我先生约定,在家里少跟孩子谈学习的事情。
我认为“学习”在学校里或在老师的教导下完成,就已经足够。谁不明白高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高考成绩,进一所好的大学?孩子们听完课以后,就反复做枯燥的习题,这个过程没有任何趣味可言,而且非常耗费脑力和体力。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里,家长应该把“学习”的那个钮关掉,让他换一换脑筋。
女儿回到家,她爸爸会和她讨论国际、国内的大事,他们经常会因为对一件事情的观点不一致争得面红耳赤;我会和她探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大到最近老家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哪个姐姐新谈了男朋友,小到我买了个新发卡,也会告诉她,拿给她欣赏。我们一家会为某个笑话一起放声大笑,我们会一起看一篇好文章,我们会一起做游戏。我发现,在这样的气氛下,孩子才会彻底放松,精神也会变得愉悦。
女儿在家里的时间,我们会安排一些事情提高她的生活技能,比如让她帮我做做饭、洗洗衣服;也会鼓励她找朋友聊聊天,和同学一起出去锻炼身体,或者去看电影等。
因为我们在家很少谈学习,不强迫女儿学习,她在学校里总是能集中精力,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我想许多家庭都有类似这样的情形:本来孩子兴高采烈地跟爸爸妈妈聊着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妈妈突然来一句“今天的作业多吗”,或者“今天语文讲到哪里了”,孩子的情绪立刻跌到低谷,随即噘起嘴,再也无话可说。反应强烈的孩子会很不耐烦地回击:“每天就知道学习学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了!”或者“烦不烦啊,又说学习了!”
孩子每天从早学到晚,也许跟你聊天只是想放松一下,说完这段他就又会去写作业,你不合时宜的打断,而且是用他“深恶痛绝”的事情来打断他,很容易造成他的抵触情绪,许多家长所说的“叛逆”便也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不再愿意跟家长交流,亲子关系也就出现了问题。
其实,高中孩子不愿意听父母对自己的学习评头论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家长已经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在功课辅导方面,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权威的地位。况且,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能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不需要你去提醒。你的干涉会让他认为你不信任他,怀疑他的能力,所以你的一句话才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
一个人将来要在社会上“闯”,靠的并不是你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你的性情如何,以及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高低,而所有的这些只能在学习之外得到锻炼。
生活处处皆学问。孩子的人生路很长,而且离开学校的日子才是他人生的主要历程。课本知识、考试内容有老师来教导,生活中的各种学问,则需要家长日积月累地教会孩子。因此,孩子回到家,跟孩子谈谈发生在校园外的事,谈谈生活琐事,谈谈做人的道理,既是对学校教育的最好配合,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买课外书得看孩子的需求
阅读提要
对于已经有了判断力的高中孩子,家长不要盲目地为他购买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读物,而要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买。我有一个习惯,过一段时间就要去一趟书店。每次去都是先把自己用的书挑好,然后为女儿挑书。
不谦虚地说,女儿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所看的课外书基本上都是我帮她挑选的,无论是教辅资料还是课外读本,我都可以选到她喜欢并且对她有帮助的书籍。
记得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她好几次拿着我买的书到学校去读,都被老师推荐给全班同学,有的甚至被列为全年级的阅读对象。
女儿初一的时候,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薄冰主编的《魔法英语》同步辅导材料,非常欣赏里面的单元总结,就给女儿买了回来,让她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结合课本和这本辅导书里的单元总结进行单元总复习。女儿照着去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女儿高一的第一学期,我有一次去书店,按照老习惯想为她挑选几本教辅书。然而,我在书店码放高一学生教辅材料的地方转了几个来回,就是不知道买什么合适。离开中学课堂好些年,对高中教材已经陌生了。我看来看去,发现仅高一历史一科,就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又分为必修1、必修2……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抬头向旁边看了看,发现一位年龄跟我相仿的女士正在翻看高一英语的教辅材料。心想她一定也是家长,便走上去搭讪,想问问她如何帮孩子选书。我还真问对了人。她是人大附中的一位英语老师,她问了问女儿的年级和所在的学校,就告诉我:“你不用买书,老师都会有安排的,需要的材料老师告诉了孩子,孩子自然会让你帮她买的。”
果然如那位老师所说,没过多长时间,女儿就拿回来一张书单,有课外阅读的书籍,也有教辅图书,让我帮她买,而且告诉我老师说了必须买。
从此,我过一段时间就照单买书,省去了为孩子选书的烦恼。
然而,女儿高三的时候,我们家还是出了点状况。以前从来不大过问女儿学习的先生突然来了劲头,他同时加入了几个qq群,有高三学生家长群,也有近几年内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群,每天跟人家聊天。听到某个家长说哪种教辅书好,就赶紧买回来给女儿看,还在网上查了许多资料打印出来给女儿。他还特意买了两个书架,放在女儿最方便取放的地方,把他拿回来的那些资料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起初女儿还翻一翻,到后来,女儿看着爸爸给她的那些资料,情绪都受到了影响。
我先生认为女儿在学校学习之余,应该再补充些课外的东西。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他走入了一个误区。到了高三,教材上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孩子其实每天都在大量地浏览和练习课外的东西。
高三年级的老师都具有多年高三教学的经验,他们能很好地把握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并对每个孩子进行适度的照顾。就算在一个普通班,高三的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安排。更不用说女儿所在的班级是他们学校文科的第一实验班,教师队伍的配备非常棒。更何况,女儿每天只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都会做到很晚。有一点空余的时间,她应该休息一下,或者看看轻松点的休闲类书籍,而不应该再看爸爸给她的那些资料,当然,她也根本没有心思再去看。
之所以情绪受到影响,是因为女儿已经长大懂事了,她明白爸爸的用心,知道爸爸都是为她好。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她有意顺从爸爸,会翻看一些。可是她哪里知道,她的这种行为鼓励了她爸爸。看到女儿愿意看自己买的资料,我先生开始源源不断地往回找资料了。女儿因为内心里并不想看这些东西,但又觉得这都是爸爸辛辛苦苦找来的,不看对不起爸爸,心里产生了内疚感。而且,爸爸拿回来的那些资料她都没有时间看,也让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感觉自己是不是效率太低或者学习不努力。在种种矛盾心情交织的情况下,女儿一度感觉压力特别大,也出现了焦虑烦躁的情绪。
后来,我先生发现了问题,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方式,我也给女儿做了调整,她才又重新回到积极乐观的状态。
我们做父母的,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为孩子做许多孩子并不需要的工作。实际上,我们这么做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愿望,对孩子来说却并非一定需要。就买教辅材料这件事,对于已经有了判断力的高中孩子,家长不要盲目地介入太多,就算为他买,也要考虑到他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买。尤其是到了高三阶段,孩子在备考的高压下,心理已经非常脆弱,搞不好就会出问题。家长要相信学校和老师,也要相信孩子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随意购买或收集课外资料,给孩子添加负担。
4,请家教,适合就是最好
阅读提要
找家教千万不要迷信名校或者名师,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适合孩子才是最关键的。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做好教学,还要能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孩子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
许多家庭都有为孩子请家教的经历,我们家也是。从女儿初三到高三,我们给她请过两个家教,让我对这一问题感受颇深。
女儿在上初三之前,只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上过4次奥数课。可是,因为奥数学习不适合她,结果很不理想,严重挫伤了她的自信心。此后,尽管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我们也不再让她上任何课外班。这固然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心理障碍,但也是尊重孩子,她不要求,我们不强求。
直到女儿初三的第二学期,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妈妈,给我找个家教吧,我想加强一下数理化的学习。”
于是,我们一家便商量找什么样的家教。只有几个月就要中考,这个时候再去家教中心听大课,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决定找一对一的家教来家里上课。我咨询了许多已经请着家教的朋友,也上网查了许多资料,并对家教市场的从业人员做了认真的分析。当下,从事一对一家教的从业人员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中学任课教师。这类老师的优点是对教材熟悉,有教学经验,也能很快抓住孩子的学习特点。但是,容易高高在上且自以为是,孩子在这样的老师面前很难轻松自如地质疑和探究。
第二类是从事非教育类工作的高素质人员。这部分人教学不受课本约束,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并帮孩子提高思维能力,但针对性不强,对于应试的效果不是特别好。
第三类是高校大学生。这是家教领域的生力军,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由于刚刚离开中学不久,对各科知识仍记忆犹新,也容易跟孩子充分交流学习的体会。还有,高校学生跟孩子的年龄差别不大,沟通起来几乎没有障碍。
通过分析比较,女儿锁定了高校学生,而且明确要一个姐姐。我和我先生也认为这样比较好,找个高校的女生来给女儿做家教,不仅可以教她学习,还可以让她多一个同伴,同时家教带来的高校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信息对她也是一种吸引和鞭策。目标定下来后,我们就开始寻找。
经过一番筛选,女儿最后选定了中国农业大学一个大三的女孩。
为了能很好地利用家教这个资源,我先分别和女儿的数、理、化老师进行了沟通。她的化学其实没有太大问题,考试成绩常在班里的前几名,也拿过满分。数学和物理则是她的弱项,课堂上的内容虽然能大部分掌握,但因为有些欠账,学起来越来越吃力。
考虑到这些情况,我和先生跟女儿商量,要她每周五晚上把本周学习的数理化内容梳理一下,掌握了的放一边,没有掌握的内容记下来,然后跟家教姐姐电话或者短信联系,告知自己不懂的地方,让姐姐有的放矢地备课,以取得最佳效果。同时,自己也从这些内容着手准备。每次家教课,不求老师讲得多,只求讲课的质量,争取把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或者一知半解的问题都弄明白。
跟女儿达成共识后,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教姐姐,她欣然接受了我们的方案。于是,我们给她买了一套教材,方便她备课。
女儿和家教姐姐配合得非常好,每次姐姐来到家里,女儿都很兴奋,只要门铃一响,她就跑去开门,热情地拉着姐姐的手进她屋。课程结束后,她们俩总要多聊半个小时,聊到高兴处哈哈大笑,家教课总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学习一个月过后的那次考试,女儿的数理化成绩就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初三紧张的复习阶段,女儿的家教课变成了缓解压力的很好的手段。几个月师生关系处下来,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后来这个姐姐考上了北大的硕博连读,没有时间做家教了,但是女儿和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对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帮助都非常大。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找一个在读的高校学生来做家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家教和课外辅导还有一种叫法,就是“补课”。所谓“补”,就是要查缺补漏,把孩子没掌握的漏洞补起来。而最明白漏洞在哪里的是孩子本人,因此让孩子把握补课的主动权,让老师有针对性地辅导,效果才会比较好。
请家教要想取得好效果,针对性非常重要。这是我们第一次请家教的深切体会。
女儿在高一第二学期时,说她想上数理化课外班,因为她的这几科明显偏弱。一天,女儿告诉我,班里有两个同学在上一个老师的数理化课,效果挺好的,她也想去听听。我答应了她。在她试听之前,我了解了一下老师的情况。女儿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她女儿从初中开始就在那里听课,效果确实不错,而且收费远远低于市场上同类家教机构,并把老师的电话给了我。
上班间隙,我给这个老师打了个电话,聊了半个小时。老师说,女儿可以去试听一次课,同时也跟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我把女儿的学习情况简单写一写,发一封电子邮件给他。我对这一做法将信将疑,但还是给他发了封邮件,介绍了一下女儿学习数理化的情况。试听课以后,女儿一直在那里接受数理化课外辅导,高二分科后继续在那里上数学课,直到高中毕业。
我每个星期都给这个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介绍孩子这一星期的学习情况和情绪状态,他也会在课后把他跟孩子互动的结果及时回复给我。到了高三,孩子进入总复习阶段,他向我们索要孩子平日做过的卷子,及时把握孩子学习的漏洞,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其实,家长跟课外辅导老师进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课外辅导都收费不菲,辅导老师如果有责任心,他是愿意为花了高价钱的孩子尽心尽力的。而且,如果选择的是一对一或者小班辅导,老师的心思更有可能花费在每个孩子身上。所以,家长及时把孩子的情况跟课外辅导的老师沟通,方便老师针对性地辅导,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后来,我也逐渐明白了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他不是跟着孩子学习的课程同步讲,而是把整个高中的数理化知识综合起来讲,两个小时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的内容都有涉及。他的课看似凌乱,却是在启发孩子去思考一个“大”的学习问题,即如何综合数理化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每个问题,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而不是只盯着短期的学习成绩。我认为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的做法。
女儿告诉我,这个老师教学还有一个绝招,就是想办法调动每个同学的自信心,他总是抓住孩子的某个闪光点,放大了去表扬,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就是天底下最优秀的那一个人。女儿在他这里上课以后,数学成绩从开始的一次进步一点点,到后来的接近全班平均分,到高三的位于班级平均分之上而且成绩稳定。最让我欣慰的是,上了这个老师的课以后,女儿从过去的惧怕数学到接纳数学,最后开始喜欢上了数学。
如此看来,一个老师不仅要做好教学,还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孩子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
多年的接触和观察,我发现有些家长为孩子请家教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为孩子请个保姆式的家教。目的就是让老师陪孩子写作业,一方面帮助孩子完成学校作业,另一方面让老师监督孩子学习。这样的家教,在小学阶段还能凑合用,等孩子上了中学,自我意识觉醒了,再请这样的家教往往不仅对学习没有好处,师生关系甚至亲子关系还会因此搞得很僵。
学习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陪读加监督的结果只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个极度不自由的苦差事,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频繁为孩子换家教。我看到身边有的家长给孩子找家教后,只要一段时间成绩提升不大,就急忙换老师,有的孩子几年下来走马灯似的换了许多老师,结果学习成绩还不理想。
其实孩子和老师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了解和接纳,教学的效果才能慢慢地显示出来。做家长应该有一点耐心,等一等老师,也等一等孩子。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数理化老师,刚接触他的孩子感觉他讲课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每堂课学不了多少东西。女儿刚开始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就鼓励她坚持一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她才喜欢上了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
第三,贪“贵”求“名”。有的家长以为多花钱,把孩子送到那些著名的家教学校,或者请个名师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其实不然。名校因为生源丰富,商业化程度很高,很少关注到每个孩子;名师既然已经出名,他就会非常忙,让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人对每一个孩子都上心,是不现实的。所以没有必要迷信名校或者名师,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适合孩子才是最关键的。
我觉得家长为孩子请家教,应该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重视课程内容是否适合孩子。说实在的,女儿小学五年级时上奥数课的失败,让我们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孙云晓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其实,对于不适合孩子自身情况的任何学习内容,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二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选择老师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老师,正所谓:“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信其道;爱其师,乐其道。”
三是要重视老师的素质。一个好的家庭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还应该会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教学才能有好的效果。
四是要重视持续性。请到一个老师以后,家长要鼓励孩子坚持一下,让师生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让教学效果慢慢显示出来。
5,文理分科,家长只做参谋和助手
阅读提要
高中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让孩子自己选择学文或者学理,是一次让孩子独自面对人生挑战的演练。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妄加干涉。
高一第二学期,女儿迎来了她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就是学习文科还是理科。
目前,对一个中国孩子来说,文理分科是成长道路上非常关键的一步棋。因为这一选择将决定将来进入大学学习什么样的专业,往远了说这一选择将决定他将来走一条什么样的事业之路。所以,应该谨慎一些。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决定只帮女儿分析情况,真正的决定权交给她自己。
其实,女儿一上高中,我就开始关注文理分科的问题。关于孩子学文还是学理,什么样的说法都有,有的说理科将来的就业渠道多,路子比较宽,有的说到了社会上还是文科的用处大。我和我先生也私下讨论这个问题和各种观点,我俩一个学的文科,一个是理工科出身,从我们多年所走过的路和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学文和学理各有千秋,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且只要你有能力,不管学文学理,在社会上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对于女儿学文或者学理,我们俩首先看得非常坦然,没有太多的偏向,最后我们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女儿决定学什么我们都支持。
高一第二学期即将结束的一天,学校让孩子们填写文理科选择的表格,表格后附了家长回执单。女儿拿回这个表格的同时,还拿回来一份某教育心理研究院对她进行测试后给出的学业规划评估报告。
其实女儿的心里已经定了学习文科,因为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能力,她在文科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理科。她之所以参与了学业规划评估,一是同学们都去测,她觉得新奇,也要跟风;二来她也是想证实一下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判断。
她让我们看了那个心理机构的测试结果,其中测试分析结果的“文理风向台”图示显示,她的文理比例为77∶23,文科远远高于理科。而且在图示的旁边有几行文字:“你的学科兴趣中文科类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在高中学习阶段,在发展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比较不擅长的学科,培养自己的兴趣。你可能听到‘学文科的学生择业面比较窄’的说法,实际上随着学科的调整和发展,文科毕业生的择业面已经越来越宽了,学习文科同样大有作为!”
正是这一段文字,坚定了女儿学习文科的决心。她毫不犹豫地在表格上填上了文科,我和我先生也毫不犹豫地在回执上签上了我们的名字。
文理科的选择,我认为大体上应该遵从几个原则:
第一,学习的兴趣。女儿从小对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的兴趣就特别浓厚,而且因为热爱,她学起来非常轻松。从小到大,她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花在英语、语文上的时间相对来说少得多,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文理分科以后,因为所学习的科目大多是她感兴趣的,所以她的成绩才能一直保持优秀,而且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所以说,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学科,将会使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
第二,做自己擅长的事。女儿之前对于学习文科还是理科也举棋不定,后来我和她爸爸就帮她分析了以后她想要且擅长从事的职业,她的第一选择是传媒,第二选择是国际关系,第三选择是语言,而这些专业基本都录取文科生。她爸爸也为她列出了一些理工科专业毕业的人员从事的职业,她则频频摇头。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分析,她最终觉得自己还是学习文科比较合适。
第三,参考历次的学习成绩。从女儿的学习成绩来看,她的文科成绩一直占优势,尤其是分科前的那次期中考试,如果只计文科成绩的话,她能进年级50名,而综合排名,她只在年级的140多名。可以说,也是这次考试让女儿学习文科的决心定了下来。毕竟孩子们高中毕业面临的是高考,而高考考查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所以在尊重兴趣的同时,还是要注意哪一科最利于在高考中取胜。
至于那些做学业规划评估的心理机构,每年到分科或者报志愿的时候,他们都会到各个高中去做宣传。我感觉对那些目标很明确,或者文理差距特别大的孩子,这些专业机构的评估的用处不是太大——他们的测试虽然客观,但依据的毕竟只是孩子们自己填写的数据。但是对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文理科的学习成绩差距不明显的孩子,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不妨一用。
第四,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家长只需提供参考意见,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中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家长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负责,通过思考做出选择。而且,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肯定和尊重,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妄加干涉。对于孩子来说,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他就会认真对待,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如果这个决定是父母做的,或者是父母逼迫孩子做的,孩子会有推卸责任的心理,觉得做不好也不是自己的问题,结果也许会变成:孩子没有努力,家长还落了一身的不是。
我们做家长的,最忌讳的就是孩子的选择出现差错,自己动不动就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来教训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的人生路很长,家长能在孩子面前的时间却很短,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离开父母,一切都要他自己独自面对,那时他会面临更多艰难的选择。因此,家长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我认为,让孩子自己选择学文或者学理,无疑就是一次让孩子独自面对人生挑战的演练。
6,正确对待孩子的“偏科”
阅读提要
正确看待“偏科”现象,把“偏科”的孩子当做“偏才”来培养,加以适当的鼓励,“偏才”是可以变成“全才”的。
女儿很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就比较强。上学以后,在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花的工夫最少,却学得最好。因而,我觉得女儿在语言学习方面是有天分的。
上高中后,各门功课的内容都增多了。女儿每天花在语文和英语作业上的时间还是极少,可成绩在高中三年里一直排在班里前几名,有时候也会蹦到第一名。而从高一开始,她几乎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数理化上,成绩却总是不如人意。
我了解多元智能理论,知道女儿的智能优势在语言智能方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八项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由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组成,每种智能都是孩子在应对实际生活所需要习得的。
我反思了我们对女儿的教育过程,其实女儿的语文和英语并不见得全是天分,而是我们开发的结果。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每天读儿歌给她听,也给她讲故事,并让她跟着我读或者复述我讲过的故事内容。这些都锻炼了她的语言能力。她上小学以后,我又让她大量地读书,很好地补充了语文课本的单薄。语言本来是相通的,因为语文功底比较厚实,她一开始学英语就非常轻松,加上每天晚上她一上床我就给她听英语磁带,还经常和她一起看英语原版的电影。因此,表面看,女儿花在英语和语文上的学习时间并不多,实际上,那些阅读、看电影都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这也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吧。
而在数理化方面,除了跟着老师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们几乎没有对她进行过有意识地开发。更何况,她小学、初中时,我们也没有让她上课外辅导班。
如此想来,女儿的“偏科”是有缘由的。
因此,我也悟出:孩子小时候的智力开发要注重全面,否则长大了很容易出现“偏科”的现象。
然而,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女儿已经要上高中了。随之,我们就一直在“纠偏”,但事实证明,小时候造成的问题在长大后很难解决。女儿选修文科后,也在努力补习数学,成绩也基本处于“不拖后腿”的水平。我们只好安慰女儿,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许多伟大的人在某一方面成绩卓著,在另一方面也许就发展得非常差。其中“钱锺书数学零分进清华”就是我们经常举的例子。
不过我觉得,女儿既然有所“偏科”,就应该取长补短。所以在她高一时,我就鼓励她去参加托福考试,证明自己的英语实力。女儿花了几个月强化英语学习,第一次参加托福考试竟然考了106分的高分。她从学校回来告诉我,她托福的考试分数是他们学校历年来的最高分。这大大增强了女儿的自信心,用她的话说,“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她高二的时候,我们鼓励她参加全国作文竞赛,投去4篇稿子,结果4篇全部获奖。给《北京青年报》投稿,每次都能被登载。这使得她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越来越有信心了。
因为英语和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女儿的数理化成绩虽然比较差,但也没有觉得自卑。
所以,与其让孩子处处平庸,不如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这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非常好。因为处处平庸便处处不被人关注,长期被人“遗忘”的结果就是孩子的不求上进。而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会让孩子保持足够的自信心。
当然,如果能够“一超多强”更好不过。而事实上这一点也是可以做到的。每个孩子都是有进取心的,有自信做基础,他的上进心会更强,对于那些成绩平平的方面他也就会主动去提高了。女儿因为英语和语文成绩很好,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她就努力学习数学,最后她的数学成绩从倒数慢慢达到了班级的平均水平。
正确看待“偏科”现象,把“偏科”的孩子当做“偏才”来培养,加以适当的鼓励,“偏才”是可以变成“全才”的。在孩子的高中阶段,我们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应付高考的不“瘸腿”,拿到高考的好分数;到了大学或者在社会上就业工作,我们再扬长避短就行了。
7,英语学习,听力是关键
阅读提要
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学习规律跟学母语一样。我们每个人学母语的时候都是从“听”开始的,所以,学英语,先过听力关非常重要。
女儿从小到大没有参加过补习英语的课外班,只在高一考托福之前让老师辅导了几次托福考试的技巧。但是她的英语却一直学得很好,高中三年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高考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知道,女儿英语学习取胜的关键是首先过好了听力关。
女儿从小学一年级正式开始学英语起,每个学期拿到课本的同时,都带回来与课本配套的磁带。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训练女儿的听力的。每天晚上女儿一上床,我就把小学课本配套的磁带放进录音机里开始播放。一般,磁带播一面也就半小时,这半小时的英语带子播放完,女儿也差不多睡着了。这样,第一天晚上听a面,第二天晚上听b面,两面都听完了,再来回听。这种训练,我是有意的,女儿并没有认真去听。但是,女儿却能在即将睡着的迷迷糊糊中听过多次之后,把一册书的课文全部背诵下来,并模仿磁带的声音,发音很标准。
更为可喜的是,因为女儿把一册书的课文都提前背会了,到老师讲解的时候,她就只剩下记单词的任务了。所以,到真正跟着老师学课文的时候,她的作业量就比同学们少了许多,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
这样晚上一上床就听磁带的习惯,我们一直保持到高中阶段,只不过上了中学以后,女儿已不满足听课文的磁带,而开始听《新概念英语》了,高二时,女儿已经反复听过了《新概念英语》的二、三、四册,且能轻松地用英语会话了。
从“听”开始学英语,只是我一时的一个念头而已。女儿小时候每天睡前都要听故事,无论是我讲给她的,还是录音机讲给她的,听过几次以后她都会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上小学以后,她开始自己读书,不用听故事了,我就把听故事的时间换成了听英语的时间,没有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学习规律跟学母语一样。我们每个人学母语的时候都是从“听”开始的,刚出生的小婴儿学说话的时候,哪个不是还不会发声就听大人在耳朵边天天说的。因为听得多了,到两三岁的时候就能把话说得非常好。孩子的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只要听明白了,他就会照着说出来。所以说,学英语,先过听力关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从小训练听力,女儿高中阶段的听力考试几乎每次都得满分。而且,听力训练的是英语阅读的语感。女儿说她的英语语法其实学得挺糊涂的,每次考试之所以得高分,就是她的英语语感特别好,尤其是完形填空,一溜读下来,仅凭语感每次都能把考题做对。
我训练女儿听力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和她一起看英文电影。
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里转来了一位从新加坡来的女孩,很快就和女儿成为了好朋友。这个女孩喜欢看电影,她的妈妈怕她回国后把英语丢掉,就经常买英文原版的电影光碟给她看。女儿和这个同学一起玩耍的时候就一起看英文电影。后来她便要求我也给她买一些自己在家看,于是我开始给女儿买英文的电影光碟。慢慢地,养成了习惯,我和女儿每个周五的晚上都要看一部英文电影,起初我们看有中文字幕的,后来索性中文字幕也不要了,在我实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女儿就给我做翻译。
英文电影的对白更加口语化,而且语速相对来说也要快得多。孩子看得多了,英语的口语水平会得到很快的提高。有时候我非常惊讶于女儿的领悟力,就算电影对白里的英语单词听得一知半解,也能通过画面明白讲的是什么内容。
看电影的习惯,也一直持续到现在。不过,到女儿高中以后,我就不再陪她一起看了。记得高考时,考英语的头一天晚上,她还看了一部轻松的英文电影。
对于孩子,获益的事情一旦养成了习惯,家长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只有从一种习惯中获得好处,孩子的欲望才会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随即他便会自动保持。女儿通过听英语录音和看英文电影,英语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的最前面,且不断受到该方面的嘉奖。因为不断尝到甜头,女儿到高中以后就主动训练自己的听力。
高考前的两个月,女儿还从网上购买了高中三年英语课本的配套听力的mp3文档,拷贝到她的mp4播放器里,随身携带,只要一有时间就听,用她的话说,到高考前,她已经把高中三年的英语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了。其实,考试考什么?不就是考孩子们平时学过的东西吗?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出题的依据就是课本,只要把课本听懂了、背熟了,所有学过的单词都掌握了,英语考试的成绩也就差不到哪里去了。
当然,要学好英语,练习听力只是一个非常基础又重要的方法,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更加适合自己的方法。我女儿在高中阶段还阅读了不少英文原版的书籍和文章,我想这对她的写作和词汇的积累等方面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8.认真对待每一套考卷
阅读提要
考试的目的就是要让没有被掌握的知识点暴露出来。认真对待做过的每一套考卷,弄懂每一个题目,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分析试卷的同时,也能摸出高考出题的规律,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应试技巧,把握高考的主动权。
高考结束后,我帮女儿整理她用过的那些资料,看到许多她做过的试卷。我随手翻了翻,发现几乎每套卷子都有用笔描过的痕迹,有的竟然用几种颜色的笔标注过。问她,她说,她高三时把考试卷子当做复习资料的一部分,来回翻看,所以便有了那些记号。
非常高兴女儿到高三的时候能沿用我以前教给她的这个方法,并收到了好的效果。事实上,在女儿从小的学习中,我就一直鼓励她用这种方法。每次考完试,我们都不太关注卷面右上角的那个数字,而是让女儿认真分析试卷,把考场上蒙对的题目和做错的题目摘出来,研究问题出在哪里,并把这些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
一直以来,我还告诉女儿不要把考过的试卷丢掉,包括单元测试、月考等的试卷。高一、高二的时候,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试之前,她除了复习课本上的内容之外,还会把之前做过的卷子重新翻一遍,并且重点复习错过的题目。
高三,学校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统练,每天老师发的作业也是从不同渠道收集整理来的试卷。女儿因为养成了习惯,总是把做过的这些卷子分科整理在不同的透明塑料文件夹里收起来。平时跟着老师复习,考试前就专门抽出时间翻阅这些试卷,尤其是认真对待那些没有做对的题目。
高三阶段的每一次考试,都可以说是高考的一次练兵,尤其是到了最后阶段,应该说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套考题都会覆盖高考的知识点。更何况,孩子所做的题目里,还有大量历年的高考真题。因此我觉得,孩子只要认真对待所做过的每一套考卷,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或者不会的每一个题目,通过自己认真读课本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做到融会贯通,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所学的知识也就慢慢掌握了。而且,认真分析和研究高考真题,不仅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孩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高考出题的规律,并通过自己的总结,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此时间长了,就能很好地把握考场上的做题速度,并合理安排各个题目占用的时间,不至于到时候出现做不完的情况。
老师是一样的,复习的节奏的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就学得非常好,有的孩子就学得稀里糊涂?这一定跟孩子各自的学习方法有关系。也许别的孩子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但我总感觉,对于应试来说,认真对待每次的考试卷子,是个不错的方法。
每一次考试都可以说是“火力侦察”,目的就是要让那些没有被掌握的知识点暴露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复习。前一次考试就是后一次考试的前车之鉴,认真分析总结,扬长补短,下一次考试必然会有进步。
如果说试卷是不错的复习资料的话,那么试卷上的那些错题就是提高成绩的突破口。做好每一套试题,做对每一道错题,定能取得考试的好成绩。
这个方法在别的孩子身上也得到过验证。
2010年3月,我去郑州出差,同行的一位朋友说她的弟弟6月份就要高考了,却还在为成绩如何提高而犯愁。我问了问大致的情况,她说她弟弟的底子本来不差,就是高三综合复习的时候摸不着路子了。
我说:“你弟弟现在肯定每天都在做老师发的卷子吧?”
她说:“可不是吗?我春节回家他每天就在做卷子,做得都快吐了。”
我说:“那就对了,每个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会大量做卷子。但是你要告诉他认真对待每一套卷子,把所做的卷子里的每一个问题都弄得清清楚楚,不图量多,但一定严把质量关。你想想,要是他在这几个月里每一科都认真做50套卷子,我估计所有的知识点他就都掌握了,高考能不考好吗?”
那位朋友非常认同我的建议,立即打电话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她的弟弟。据说她弟弟听了非常兴奋,觉得找到了突破口,后来用这个方法学习,成绩提高不少。
看样子,认真做好每一套考卷,是个不错的复习方法呢。
心理篇 做孩子心灵花园的好园丁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孩子,因为自身成长和学习环境等压力,情绪会经常反复无常。家长想办法缓解孩子的压力或者疏导孩子的情绪,做孩子心灵花园的好园丁,不断“浇水”、“施肥”,对孩子顺利度过高中阶段帮助非常大。
1,与孩子沟通要讲求“有效”
阅读提要
家长要肯动脑筋,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变换自己的沟通方式,就不怕和孩子无话可说,亲子关系的和谐也就不是问题了。
女儿从小跟我关系很好,有什么事都愿意跟我说,我也很以这个为荣。然而女儿升入高中以后,我明显感觉到她跟我聊天的内容有了保留。具体保留了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是不像小时候那样,只要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回家都跟我汇报一遍。我先生就更不幸,女儿上了高中以后,他俩就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总是爸爸说一句,女儿就有十句在那里等着。搞得我先生郁闷不堪,有时候气得说自己养了只白眼狼。
多亏提前进行了学习,知道了青春期孩子的一大特点就是叛逆,而且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冲突的重要表现。我虽然表面上安慰我先生和自己想开点,过些时候孩子长大懂事了就会变的,但心里还是有一点酸楚,毕竟“小棉袄”即将脱去的感觉并不那么温暖。
后来,我们努力调整了交流方式,这种状况才有了改观,我们家的沟通重新变得流畅起来。
女儿高一第二学期的一天,我先生出差了,就我和女儿在家吃晚饭,我们一边吃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长里短。吃过后,我没有去收拾碗筷,女儿坐在我的对面,继续跟我说着最近发生在周围的一些事情,我们从家里的事情谈到爸爸妈妈的工作,还谈到了同学之间谈恋爱的问题,等等,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多小时。这次谈话是女儿上高中以来跟我聊天聊得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聊得最深入的一次。
后来我发现,要想跟女儿深入交流,只有我和她两个人的时候才能进行得很好,我先生在场效果便不好。开始我还纳闷,试了几次后我就明白了,原来三个人一起的时候,其中两个人的谈话总被第三方插入,而且第三方的观点又往往跟另外两个人或者一个人的不同,容易引起争执。争执发生后,家长一方又往往出于习惯维护自己的立场。于是,“战争”升级,结果也总是不欢而散。
问题的症结找到后,我就和我先生达成共识,遇到需要跟女儿沟通的事情,就由我做代表跟女儿交涉,他回家就做个开心果,只要讲讲笑话、开开玩笑,逗女儿开心就好了。
我总结了一下,我之所以能跟女儿沟通得比较好而且有效一些,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 “大耳朵,小嘴巴”。
别人家的妈妈都是家里的说话主力,我这个做妈妈的在家里却说得不多。在这个年轻人的信息和词语日新月异的时代,我总觉得自己的脑子反应慢半拍。所以每次女儿跟我说话的时候,我总要非常耐心地听她说,并跟着她说的内容应和一些简单的词汇,如“哦”、“然后呢”、“下面呢”,等等,而很少对她所讲的问题发表评论,更不去批评她。如果听到兴奋处,我还会激动地抱着女儿又亲又笑。我想,大概是我这个忠实的听众极大地满足了女儿的演讲欲和倾诉欲吧,所以她有什么事都喜欢跟我说。
其实,要一个家长从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到听众的角色,确实有点困难,因为这是十几年来养成的习惯。先不说别人,我先生就是这样的。每次一跟孩子谈到什么问题,他总是争着表达他的看法,并尖锐地跟孩子进行争辩,然而,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内心又十分渴望认同和接纳,于是父女二人往往话不投机,说不了几句便崩了。
如果我们反复用无效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严重的还会影响亲子关系,导致日后孩子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障碍。与其这样,不如家长换个方式跟孩子相处,真的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二是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开放式提问。
这是我在心理课上学到的一招,就是看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先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问她怎么看。
一次我看到女儿回家后情绪很低,就试探着问:“宝贝,妈妈觉得你今天情绪不高,遇到什么事情了吗?”
“张静跟她男朋友分手了!”
“哦,我没有听你说过,到底是怎么回事?”
女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跟我唠叨了半天好朋友失恋的事情。唠叨完,心情也舒畅了,进屋去写作业了。
表达我的感受,表明妈妈细心地关注到了她的低落情绪,并且非常关心她,这对孩子的心理首先就是一个安慰。而且我问的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而不是“你怎么了”,这是对事不对人的一种表示,孩子会感觉舒服一些,所以才愿意敞开心扉。
第三是在融洽的氛围里,跟女儿随意地交谈。
女儿自从晚上跟我分房睡觉以来,每周末都要跟我睡两个晚上。小的时候总是我给她讲故事,会读书以后,我们喜欢双双靠在床头,两人各看一本书,或者我躺在那里听她给我念书。
上了高中以后,女儿自动把两个晚上缩减为一个晚上。每次我俩躺下,我都会在关灯以后跟女儿聊一会天。因为人在躺下后,身心都很放松,交流起来也非常畅通。女儿的好多小秘密都是在周五的晚上跟我一起睡觉的时候被我“套”出来的。
我也会偶尔在接女儿或者饭后散步的时候跟她聊聊天,不聊正经的话题,但是从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可以了解到孩子的许多想法和做法。
第四是和女儿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女儿上高中以后,数学成绩有很长一段时间怎么也赶不上去。一次考完试回来,眼睛红红的,我刚刚搂着她的肩膀,还没有说话,她就放声大哭,跟我说她对自己的数学已经彻底绝望了。
我找出一张皱巴巴的成绩单递给她,她看了马上破涕为笑。那是我高二时候的一张成绩单,是我几年前在父母家里收拾东西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上面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成绩都在90分以上,唯独数学只有可怜兮兮的70分。
看她笑了,我就给她讲了我高中时候学数学的一些情况。我这个70分还不是最差的,高一时候我最低考过45分,当时我的心情跟女儿也差不多。后来参加高考,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依然不是很好,但我别的科目的成绩不错,所以还是考上了大学。
听完我的经历,女儿对她的数学成绩总算释然了。
虽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但是孩子的心路历程哪个家长没有经过?孩子的困惑我们也曾有过,孩子的喜悦我们也曾体验过。只要把自己的那些经历和感受与孩子分享,孩子是乐意听家长讲的。
在我家,还有一个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书信。
说起来,这还是女儿的一个小小的创举呢。女儿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奶奶从老家到北京来看病。我和我先生每天要上班,还要来回跑医院照顾奶奶,女儿觉得受到了冷落,很不高兴。
一天,我和我先生回家后,发现卧室的床上放着一张折叠好的纸条,打开一看,是女儿写的,纸条上写着:“为什么奶奶来了以后,你们就不管我了呢?”这句话的后面还画了一个哭得非常伤心的小女孩。
我先生受到启发,就在家里的墙上挂了一个有三个口袋的收纳袋,然后在每个袋子外分别贴上“爸爸信箱”、“妈妈信箱”、“女儿信箱”的标签。并宣布,以后谁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某个人说,就写好信放到对方的信箱里。女儿非常喜欢,刚开始的时候频频给我们写信,我们也很诚恳地回信。后来女儿功课日益繁重,家庭信箱里的信就越来越少,到最后索性就没有了。
女儿升入高中以后,父女间的交流出现了障碍,我先生就又想起了这个方法,虽然没有再专门建立信箱,但是爸爸和女儿之间又有了书信来往。有的时候,爸爸会把想说的话写成信放到女儿的写字桌上,女儿回到家看到便会给爸爸回信;有的时候吵完架,女儿会有厚厚的一封信丢到爸爸的枕头下面。
书信虽然古老,但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面对面交谈,如果意见有分歧,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往往言辞激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仅沟通无效,还会伤害彼此。而在理智的情况下,把要说的话写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字,往往能打动对方的心。有几次,女儿就因为看到爸爸言辞恳切的信而潸然泪下,爸爸有时也会因为女儿的文字而向女儿诚恳地道歉。在我看来,他们俩用文字斗来斗去,不仅交流了情感,还让女儿练习了写作。
虽然高中的孩子有许多奇怪的想法,也很叛逆,但是我们只要肯动脑筋,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屈尊”变换一下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就不是问题,亲子关系的和谐也就不是问题了。
2.与
阅读提要:
孩子上学期间,老师和家长是他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家长一定要把握和老师的配合,共同搞好孩子的学习。
女儿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时,我和老师们的互动挺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女儿小学阶段,我还是她班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
女儿上了高中以后,如何跟老师沟通,却着实让我纠结了一阵子。
上高中后,学校总是在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后召开家长会,重在分析整个年级和班级的考试情况,让家长明白孩子的位置,思考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学习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学校照例开了家长会。成绩条发到我手里,我有些傻眼,女儿在年级排第256名,而年级总人数500多人,其中还有将近100人是中考成绩比较差,交了高价的择校费进来的。这样推算的话,她的成绩在中游,如果不算那100多人,那就是下游了。
再仔细看各科成绩,她的数学排在年级第454名,在班里就是倒数了。我知道,女儿的数学从初中以来就一直是弱科。虽然她初三的时候为她请了家教,她也一直花最大的工夫在数学上,但收效并不理想。女儿的数学成绩一直不能提高,就是因为我们在她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贸然给她报了奥数班,严重伤害了她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初中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家教的帮助下,她的中考数学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一上高中,数学的难度大大提高,她就招架不住了,第一次就考了个倒数。我心里有些急,家长会一结束就去办公室找数学老师,想问问他女儿的数学该怎么办。当时也有几个家长围在老师那里,当我说出女儿姓名的时候,老师说:“你女儿得努力啊,她这成绩实在是太差了!”然后他对旁边的一个家长说:“你家的那个没有问题。”然后眼睛朝我这边看着说:“她家女儿,压根就跟不上,要是再不想办法,就彻底完了。”
当时,因为家长太多,我跟老师也没有说上几句话。然而,老师短短的两句话,立马让我觉得脸上火烧火燎,心里乱糟糟的。回家的路上,我就在琢磨数学老师的话,他所谓的“彻底完了”的意思无非就是说照这样下去,将来女儿连大学都考不上。再一想,老师的话虽然直白了一些,却是事实,女儿的数学成绩确实让我担心。
我更加忧心的是回家后如何跟女儿谈她数学的问题,我明白肯定不能把老师的原话告诉她,我要做的是既让她明白现实又不打击她的自尊心,还要能激发她的自信心。
晚饭桌上,我告诉女儿我去找了她的数学老师,她的神色立刻黯淡下来,我一下就知道她已经在为数学着急了。我跟她说,数学老师说了,数学其实是挺好学的一门课,她学得不好,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数学的窍门而已。我告诉她老师建议我们找一个家教,再好好针对性地补一补,数学一定会好起来的。女儿虽然没有十足的信心,还是答应找一个老师。非常庆幸,后来我们找的一个老师,课讲得很好,女儿一直跟他学到高三,数学成绩也慢慢赶上了,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一个高中生的家长,有时挺矛盾的。如果不跟老师交流,又觉得应该让老师关注到孩子。做过老师的我知道,一般老师都喜欢好学生,对中下游的学生爱莫能助,并不是他们无心,而是他们带班都很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兼顾到。女儿高一时候的成绩排名就属于老师关注不到的那一类。所以我知道必须让老师注意到她,让他们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照顾到她。但是找老师沟通,有时候又很受打击。老师们总是盯着缺点,你去找他,他就说孩子这里不行那里也不行。原本自己觉得孩子还挺好的,这一问反而对孩子失去了信心。在一般家长的心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是最具权威性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很容易被老师的话暗示,认为自己的孩子百般不是。
找老师沟通是有学问的,而且要讲究技巧。高中三年,女儿从中下游进步到中游,再从中游进步到上游,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每一个阶段,就她的学习情况,我都和老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而且得益于这些沟通。对于如何去找老师沟通,我这里有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第一,单独打电话或者单独找老师面谈。
那次家长会后,我找老师,再也不在家长会前后人多的时候了。一是因为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好,老师当众“赤裸裸”的表述让我有时候脸上挂不住;二是因为人太多,并不能深入就女儿个性化的问题跟老师交换意见。
第二,找老师,一个学期一两次即可。
之所以这么少,我考虑了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体谅老师。因为我自己做过老师,知道中学老师的辛苦,明白他们平时的时间都很紧张。家长频繁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很可能打乱老师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中学里老师的课排得都很满,通常一个主科的老师都会带两个班,一个星期十多节课,课余要批改作业,班主任还要做学生工作。每天都要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因此,我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找老师的。
二是我觉得孩子大了,许多事情应该自己找老师沟通解决,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学习上的事情我都鼓励女儿自己找老师。
三是我非常信任老师。每次去开家长会,几乎每个老师都在强调,让孩子有空就去找他们答疑。其实,家长找老师无非是想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的,既然他们对孩子的学习都那么上心,家长也就没有必要那么紧追不舍了。
四是凡事不在多而在有效,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争取一次就把问题解决。
第三,不见得每个老师都去找。
女儿高中三年,我从内心感谢每一个老师,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找过。我觉得孩子哪门功课存在问题,才去找该科老师交流一下,跟老师商量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而那些孩子已经学得很好的科目,就没有必要再去给老师添麻烦了。我就从来没有单独找女儿的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聊过,因为女儿的地理和历史学得都很好,而且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我相信她只要跟着老师走,认真学,一定没有问题,所以就没有再问过老师她这两科的问题。
第四,去找老师前,先想好要说的话。
我每次跟老师交流之前,自己都先在心里备备课,想好了自己要说的话。老师每天管那么多孩子,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总是在跟老师打电话前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顺一遍,甚至在一个纸条上写好要问的问题,既不浪费时间又不会漏掉关键东西。
第五,跟老师说话要言简意赅,不要长篇大论。
有时候开完家长会,不少家长都想好不容易见到老师了,想跟老师聊聊孩子。可有的家长总是缠着老师滔滔不绝说个没完,还说不到重点。一次,就有一个家长跟老师说了半天,老师问:“您想要我做什么呢?”既耽误了老师和大家的时间,到最后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说实在话,每个班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所有问题,家长跟老师交流,一方面是引起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另外一个方面要把问题聚焦在学习上,这样才会有效果。
第六,跟老师沟通切忌指导老师的教学。
的家长很有想法,跟老师聊天的时候,总是给老师的教学提许多具体的建议,要求老师怎么上课,这无疑是在干涉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有教学大纲,而且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多年形成的方法。家长对老师在教学上提建议,有时候老师为了照顾家长的面子,都友好地表示接受,可实际上大多数老师是抵触的,觉得家长的手伸得太长。自然大多数老师是好的,不会因此而对孩子有不好的印象,但也不排除有的老师素质较差,会把对家长的坏印象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一般来说,我们找老师都是为了解决孩子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目的是要很好地落实到孩子身上。如果高一的那次家长会后,我不对老师的话进行一番“演绎”,女儿肯定会非常沮丧,她对数学的兴趣也会再次减少,那后果我真不敢想象。
女儿高一的时候,我有一次看到她的语文老师,就问了问她语文学习的情况。老师说女儿看上去挺轻松的,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下工夫。回家以后,我跟女儿说:“你们语文老师真逗。”女儿问我怎么逗了,我就说:“她说她太喜欢你了,看你每天笑眯眯的,特别可爱!”女儿就问:“老师没有说我的学习啊!”我说:“她说你作文写得很好,总是有声有色的,高三的时候把老师讲的技巧一掌握,肯定拿高分。”女儿说:“哦,那我得好好学语文了,要不就辜负老师了。”
后来女儿对语文老师的感觉一直不错,语文也学得挺好,我想跟我配合老师做她的工作不无关系。可见,跟老师交流以后如何跟孩子反馈老师的信息,也非常关键。
孩子上学期间,老师和家长是他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家长一定要把握和老师的配合,共同搞好孩子的学习。相信每一个家长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搞好和老师的关系,助力孩子的成长。
3.恋爱不是洪水猛兽
恋爱或失恋,在中学生中都属正常。家长要认清这一点,正确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好“初恋”时期的这段路。
上高一时的一个周末,我和我先生去看电影,在大厅候场的时候,看到穿着女儿所在学校校服的4个孩子也在等候电影开场。看校服的颜色,就是女儿那个年级的。两个男孩两个女孩,4个人虽然打打闹闹的,但一看就是两对小恋人。两个男孩对两个女孩那种特别的眼神和关照,虽然稚嫩,看上去还是挺让人动心的。
我先生看不过去,说现在的孩子不成体统,中学生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谈恋爱。我笑笑跟他说,没准我们的女儿也正在另外一个影院跟一个男孩看电影呢。先生表示不可能,我心里则觉得很有可能。
不管家长相信不相信,如今的中学生谈恋爱就是这么大胆。一起看电影,我觉得这还算是隐蔽的,坐在车上或者走在路上,不是经常能看到那些穿着校服的男女学生在大街上拥抱接吻吗?
如今的中学生谈恋爱,不光大胆,还非常普遍。记得女儿上高中没多久,回来就跟我说:“妈妈,我觉得我们学校里谈恋爱的人好多呀!”我问她怎么个多法,她说:“到处都可以看见高年级的学生一对一对的。”我问她这样好不好,她说:“如果真心相爱,就挺好的呀!”
在家里,我和女儿从不避讳谈论恋爱的事情。因为我在这方面接受的是“零教育”,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也像我一样。所以,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能告诉她的,会直接告诉她,觉得自己讲不明白的,我会买一本书回来,放在她的床头让她自己读书学习。
当她告诉我她的学校许多人谈恋爱的时候,我也跟她谈了许多,告诉她高中时期可以跟男生交朋友,但要有限度,要以学习为重,等将来上了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好男孩多的是,等等,她也听得直点头。我还玩笑地告诉她,将来她要真谈了男朋友一定带回家让我给她把关,不要因为年轻看走了眼。
然而女儿还是在高中谈恋爱了,并且遭遇失恋的痛苦。
高一的第二学期,女儿的手机短信明显增多,而且不再让我看她的手机,我就知道不妙。我几次旁敲侧击问她是不是有了心上人,她不置可否。这个时候,我没有阻拦,也没有给她讲过多的大道理。我觉得应该让她体验一下那种甜蜜并青涩的感觉,我只是有意无意地告诉她要保护好自己。
高中生有恋爱的冲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感情方面,他们已经到了青春期后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走向成熟,初中时那种对异性充满好奇的感觉已经变为和对方依恋的强烈渴望。联想我高中时,也暗恋过别人,也有男生给我写过情书,而且我们班还有几对同学恋爱成功最后喜结连理。最成功的那一对同学,当时女生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名很靠后,在那个男生的帮助下,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最后俩人一个上了北大,一个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现在在北京发展得事业兴旺、婚姻美满。
于是,我静静地观察女儿的变化。她每天回来都兴冲冲的,依然在饭桌上滔滔不绝地讲学校的事,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
高二第一学期一开学,我就觉得女儿有点不对劲。一般来说,学习上或者跟同学交往的事情,她都会直接跟我说的。而这一次,我感觉到了她情绪的低落,她却没有告诉我为什么,我就猜想一定是感情上出了问题。在一天的晚饭桌上,女儿终于问我:“妈妈,为什么有的人会言而无信?”但她并没有明说是什么事情。
我就跟她分析:“看什么事情了。比如做生意,人家觉得这笔生意不赚钱,就反悔了;或者交朋友,交了一段时间之后,人家觉得双方不对脾气,也可以不继续……”我还跟她说,如果是中学生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家长从中干涉,因为一般的家长都觉得中学生应该一门心思搞学习,其他的都不许考虑。女儿听后,进屋去了,我感觉她非常痛苦。
我知道,我那些苍白无力的话女儿听进去了,但是并没有解决她的问题。面对孩子的有些问题,我们家长虽然心疼,但束手无策,只能让孩子自己去承受,毕竟她将来要面对的棘手的事情还会有很多。
第二天放学后,女儿就不行了,她一进家门就冲进自己的屋子,大哭起来。我想她白天一定做了最后的努力,但结果是失败的,因此这眼泪应该是彻底绝望的哭泣。我走进她的屋子,她说了一句:“妈妈,我好难受!”就扑到我的怀里。我跟她说:“宝贝,妈妈知道!”
从感情上来说,看到自己的女儿遭受这么大的委屈,我真恨不得立刻找到那个“坏”小子扇他几个巴掌。然而理智上,我知道那也只是个孩子,他只是做了一件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做法对一个女孩的伤痛多么大。用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的理论来理解,我女儿对他的期待只属于我的女儿,他没有义务满足她的期待。所以,他并没有什么错。
当天晚上,我把女儿叫到了我的床上跟我一起睡。作为过来人,我知道失恋的痛苦滋味,我知道女儿肯定睡不着,她需要一个人给她做伴;作为妈妈,我明白女儿的痛苦只有在我跟前才能有所缓解,这个时候她最需要的就是我的支持。此后的一个月,女儿晚上都跟我一起睡。起初几天,她还会失眠。我给她讲,对一个人来说,恋爱和失恋都是正常的事情,许多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几次恋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更何况中学生还太年轻,对好多事情都还看不明白。我给她举了许多我们身边的例子,让她觉得生活就是如此。我还让她明白,经历就是财富,应该感谢自己所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情,因为这些都会让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一个月以后,女儿告诉我:“妈妈,我觉得一个人可以睡着了。”
我说:“好的,欢迎你随时回来找妈妈。”
后来的日子,女儿依然很自然地跟其他男生交往,且保持了一个适当的距离。有一次,她说又有好几个男生在“追”她,她都没有答应,因为她觉得确实应该先完成学业。我明显感觉到,女儿经过那次感情波折,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理智了许多。一次,一个在高中当老师的朋友,还企图在这方面教育女儿几句,没想到女儿说:“阿姨,别说了。我尝过了,知道那是啥滋味,现在我是‘李坚强’!”
可见,所谓的“早恋”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该来的总归要来。就恋爱这件事情,家长挡是挡不住的。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孩子早晨就出去上学,晚上才回家,家长又大多很忙,怎么可能管得了孩子在外面的行为。所以,“宜疏不宜堵”,大道理一定要讲,具体的事情也要告诉孩子。男孩如果在恋爱,父母告诉儿子要有责任心,要爱护女孩;女孩如果在恋爱,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儿交往的限度,且注意保护自己。至于结果怎么样,只能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了。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去开家长会,女儿他们的年级主任分享了一位妈妈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她知道儿子恋爱后,没有直接跟儿子说什么,而是给儿子发了个短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尊重感情,为爱奋斗,把握尺度!”这样做,既表示了对儿子的尊重,也表明了妈妈的态度。真是太有智慧了!
就像老话说的:“初恋时我们不懂得爱情。”中学生的恋爱只是在尝一颗青涩的果子,最后以分手告终的占了绝大多数。分手以后,其中不乏像我女儿那样痛不欲生的孩子,这个时候,家长陪伴在孩子的左右就是对孩子心理的最大支持。
中学生失恋的时候,心理非常脆弱,稍不留意就会伤害到他,因此千万不要说刺激孩子的话。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中学生谈恋爱是不被允许的,本来孩子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压力就很大,内心就有“顶风作案”的感觉,结果还失败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他会有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而作为孩子,他还是希望来自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家长这个时候如果不知道说什么好,就默默陪伴孩子,只要你用真心去陪伴,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恋爱或者失恋,在中学生中都属正常。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做父母的在孩子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着急上火,而能够正确引导,帮助孩子走好“初恋”时期的这段路,并领着孩子逐渐长大。
4.送给女儿的成人礼物
阅读提要
在女儿18岁的成人仪式上,我们为她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一本收录女儿从小到大文字的“书”——《缀叶集》,以表达我们对她最浓最真的爱。
每年的10月18日,女儿所在的高中都为高三的孩子举行成人仪式。这个成人仪式,女儿从高一时候的10月18日就开始向往了。我记得2008年10月18日,她回家后向我描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穿着正装从校园里走过的情形时,神态和语气都充满了羡慕和期待。于是,高二结束的那个暑假,她和同学结伴跑了好几次商场,才为自己选定了合适的礼服和鞋子,还特意在网上订购了一个礼服手包。这一切都搞定后,她就像我小时候盼过年一样眼巴巴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看到女儿这么重视成人仪式,我和我先生也打算为女儿隆重一把,送她一件特别的礼物。于是,我俩开始合计送她什么合适,选来选去,所有能从商场买来的东西都被我们否决了。
一天,我收拾女儿的书柜,想给她腾出两个格子,方便她放置高三时期用的学习资料。收拾的时候,我意外看到了我陆续收集并保存的女儿的许多作品,包括幼儿园所画的图画和手工作品,还有小学一直到初中的日记本、周记本和作文本,就随手翻了起来。这一翻不要紧,我马上就知道了送女儿什么礼物好了。女儿从小到大所写的文字记录的不就是她成长的足迹吗?把这些文字整理成电子文档,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送给女儿,那是多好的礼物啊!我欣喜若狂,立刻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先生,先生举双手赞同。
于是,我们开始整理并录入女儿的那些手稿。由于时间不够,我们还请别人帮我们录入了一些。所有的文字录入完后我们一看,女儿从小到大所写的文字竟然有25多万字。这还不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日记。
整理女儿那些文字的过程,等于我和先生重温了一次女儿成长的经历。那些稚嫩的文字记录着她的见闻和感受,写出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回放着她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在女儿对我们这个家庭的描述里,我们也读出了我们和女儿一起成长的过程。
看着女儿的文字,我们有时候被那些稚嫩的语言逗得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有时又为女儿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而叹服。
紧锣密鼓地整理了几十天,一本由爸爸写序,妈妈做后记,并被命名为《缀叶集》的 “书”终于在女儿成人仪式的那天早上“面世”了。
成人仪式上,我先生把包装精美的礼物送给女儿,女儿打开后非常惊讶,随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连声对爸爸说着“谢谢”。
成人仪式后,我们一家经常一起阅读女儿的“书”,共同回忆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些岁月。女儿看着自己写的文章,经常会问:“这真的是我写的吗?我写过这些话?”
看来,我们送女儿这个礼物真的是送对了,书中的那些记录不仅帮助她想起了小时候许多美好的经历,也让她从过去的文字中也看到了自己曾经看问题的幼稚,并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她有时候会说:“那时候我怎么那么可爱啊?!”
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对女儿的赞赏和殷切的期望,他写道:
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爸爸希望你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与生活阅历。只有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你才会有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感悟与心得,你才能真正了解真实的社会,这些才是使你受益终生的财富。
孩子,马上你就要举行成人仪式,你也将是一个成年人了。你在社会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敢于担当。从过去的经历看,爸爸是放心的。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成为一个善良正直、内在丰富、学问渊博、心态阳光、富有魅力、受人尊重的人。辰辰,你是一个全面发展、乐观自信的孩子,爸爸相信你。
孩子,爸爸很欣赏你在小学三年级写的作文《假如我是一片叶》,希望你的每个文字、每篇文章都像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树叶,点缀你绚烂的人生,就把这本文集起名为《缀叶集》,相信你也喜欢。
孩子,你的人生道路才刚刚起步,望你继续践行“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做人准则,保持本真的自己。
这些话也算是对孩子的成人寄语吧!
孩子要成人了,送给他的礼物轻重贵贱并不重要,但有一个原则:要表达父母对孩子最浓最真的爱
。
(注:关于《缀叶集》内容: )
5.休闲也有“饕餮餐”
阅读提要
孩子上了高中,家长也可以琢磨准备一些特别的礼物送给孩子,给孩子一些惊喜,让孩子在寒窗苦读的枯燥和烦累中找到甜蜜的味道和幸福的感觉。
咖啡里加点糖味道会变好,饭菜里放不同的调料味道也会更丰富。两口子过日子,丈夫时不时送给妻子一些特别的礼物,生活会甜蜜许多。孩子上了高中,家长也可以琢磨准备一些特别的礼物送给孩子,给孩子一些惊喜,让孩子在寒窗苦读的枯燥和烦累中找到甜蜜的味道和幸福的感觉。
2009年的暑期,青春偶像剧《陪你去看流星雨》在湖南卫视热播,女儿每天都要看。一次,她一边看电视一边问我们流星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告诉她,我们也没有见过流星雨,但小时候住在农村,经常在夏天的夜晚看到流星划过天空。女儿非常羡慕,说她很想看到流星雨,哪怕就是看到一颗流星也好。
女儿3岁就到了北京,一直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排列的森林里,夜晚连抬头看天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看到流星了。
巧的是,2009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假期正好重叠,我们就带着女儿回了趟老家,第一目的是探望年老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第二目的就是让她看一次流星。
回去的5天,天气都非常晴朗,晚上也是皓月当空。每天晚上,女儿都坐在院子里或者躺在房顶上仰望天空,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希望有一道流光划过天空。可是老天爷偏偏跟这个天生浪漫的小姑娘作对,5个晚上过去了,愣是没有降落一颗流星。
女儿非常沮丧……
2009年的11月16日下午,qq突然弹出一条消息:“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最佳观测地呼和浩特。”我打开新闻仔细看,2009年狮子座流星雨在单位时间段爆发的数量比往年都要多,最佳观测地点在呼和浩特,最佳观测时间是11月18日凌晨4点左右。
我打开日历一看,18日是个星期三。
随即,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来:带女儿去看流星雨,晚上飞去早上飞回。帮女儿实现愿望,还不耽误学习。
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等到了晚饭桌上。我知道我的这个想法非常诱人,然而并不确定他们父女的反应,毕竟孩子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而且三个人的来回机票并不是个小数目。
当我把我看到的新闻告诉他们,并把我的想法提出来的时候,他们先是一愣,接着欢呼声就在我家餐厅里响了起来。她爸爸饭都不吃了,马上打电话预定了11月17日晚上9点飞去和18日早7点飞回的机票,并预定了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旁边的航空酒店。
17日下午5点,我们开车到学校接上女儿直奔机场,把车停在了过夜车场,在机场吃饭、登机。
我们是晚上10点多到的呼和浩特,入住酒店的时候,我们跟酒店服务员商量,告诉她我们要在凌晨看流星雨,麻烦让我们上楼顶。服务员听说我们特意从北京赶过来看流星雨,眼睛瞪得老大,半天都反应不过来。随后,她把通往楼顶的小门钥匙给了我们,让我们到时候自己上去。
凌晨3点整,闹钟把我们从睡梦中闹醒。穿上准备好的厚厚的衣服,我们直奔楼顶。到了这时候才发现计划中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了机场航站楼那明亮的灯光。我们上到楼顶,发现头顶的半边天都被航站楼的灯光照得亮亮的,星星稀稀拉拉地挂了几颗。就算流星雨爆发,估计我们也看不到了,最起码看不了那么真切。
这时候,我们一家三口的情绪跌落到了极点。然而,既然人都到了内蒙古,总得想办法让事情再往好的方面发展一下。
爸爸找到前台的服务员,求她给我们找辆车带我们到离机场远一点的野地里去看流星雨,要不我们就白来了。
零下十几度的大冬天,凌晨3点多,远离市区的机场,到哪里去找车!其实我们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求人的,没想到那个服务员心眼特别好,而且非常热情,她给她熟识的几个有车的朋友打了电话,并和朋友说明了我们的情况,终于说服了她的一个朋友。
快到4点的时候,同样热情的司机师傅来了。他开车带我们过了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最终来到了一块很开阔的田地里。夜色中,田里铺了一层茫茫的白雪。司机师傅停下车,从后备箱里拿出来两个军大衣,给了我们。他告诉我们听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看流星雨的,就猜测我们肯定穿得不够暖和,于是出门的时候把家里仅有的两个军大衣顺便带了来,让我们穿上,或者铺在地上,躺下来看。他说自己有一年正好看到了流星雨,非常壮观。然后我们告诉他可以先回去,早晨6点来接我们。
我们等了一会,突然,一道白光从头顶快速划过,拖着亮亮的尾巴,划落到遥远的地平线。不一会儿,又一道划过……
“流星雨!”女儿激动地大声叫了起来,随即紧紧地和我拥抱在一起。
跟过去看到的流星截然不同,流星雨中的每一颗星星似乎都要亮得多,而且划过天空的亮道又粗又长,倏忽间,好像还夹杂着丝丝彩光。
流星雨好像在一个点爆发,“雨点”洒向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一会从这边看到划过一颗,一会又从那边看到一颗。有的时候我先生看到了,我和女儿没有看到。
“太神奇了!” 在观看流星雨的两个小时里,这句话被女儿说了好多次。我知道她是太激动了,激动得实在找不到别的语言来表达了。
18日早晨6点,天边泛白,师傅来接我们回酒店。收拾行囊,我们7点50分登上了返程的飞机。
去看流星雨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今天我们一家谈起来还津津乐道。这件事情从提出到完成,以及在过程中遇到的一波三折,连同流星雨的光辉都会永远刻在女儿的脑海里,让她想起来就充满激动和幸福。
这样的“非常”事件在我家时有发生,比如我们还带女儿去看了厅堂版的《牡丹亭》,带她去农村看了真正的社戏,等等。
平日,我们会留意女儿的言谈,其中她流露出来的非常向往的愿望,我们就想办法给她惊喜,尽量以特别的方式去满足她。女儿调皮地把这些事件称做我家休闲娱乐的“饕餮大餐”,她说非常感谢爸爸妈妈对她的体察,并为她提供机会。通过这些事件,女儿收获了别的孩子无法收获的东西,家长也收获了和女儿关系的更加贴近以及女儿浓浓的感激之情。
如今的孩子在物质上并不缺少什么,他们所缺的是精神上足够的营养。家长要善于观察并倾听孩子,找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给予他们。只是,在孩子逐渐长大、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地动动脑筋,想一些真正能打动孩子的高招来满足孩子。我想,这样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吧。
………………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连载地址:
相关推荐:
晓风残月(新浪教育知名博主):
看了之后颇有共鸣,同时也非常感慨,这真是一对称职的父母!如果我们这些家长都能做到像他们一样,那孩子也一定会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优秀。
如今我们只要随便走入一间图书大厦,就能看到不计其数的家庭教育类书籍,细看就会发现,这些书大多出自专家之手。尽管专家也可能同时是孩子的家长,但一般 还是会站在家长和孩子之外,从另一个角度,以指点迷津的方式来进行写作。《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这本书之所以看着亲切,是因为全书是从一个家长的视角来看 孩子的点滴成长,是家长写给家长看的一本书。我们从它的行行文字、每一件小事儿中,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恍惚之间,觉得似乎就是自己家里发生的事儿!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 年》,说的是孩子高中的事儿,可能高考生家长关注的比较多,但我还是特别想把它推荐给即将中考的初中生家长们,因为我们在陪孩子步入高中之前,必须要先学 会如何去做高中生家长,而这本书就是好的教材!
——来自晓风残月博客:
博友兰心草:
越早阅读,越多受益,越少遗憾
与《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 》这本书的结缘,源于偶然间看到的一篇博文,这篇博客,改变了自己刚刚成为高三家长时的那种慌张和忙乱,同时有幸认识了这篇博客的主人,一位优秀的北大学子李若辰的父亲——“(http://blog.sina.com.cn/u/1864021311)”, 期间得到了他给予的无私帮助。当得知其夫人刘称莲基于女儿的培养经历,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并一口气读完,其后又细细品尝,反复回味,真正感觉受益非浅,对这个团结、进取、温馨的三口之家由衷地感到佩服。其中的某些理念和具体方法,如果能早点学到并运用,何苦会在家庭教育方面走弯 路呢?又何愁不会培养出一个令人羡慕的优秀孩子呢?
感想一:父母因性格、性别、知识背景的不同,导致在 家庭教育问题上风格上、观念上迥异,这很正常。但一定要多沟通交流,达成意见的一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在本书中,爸爸和妈妈经常就孩子的情况平等地协 商讨论,虚心听取对方有益的建议,不搞“一言堂”,有问题的一方积极调整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实践证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感想二:孩子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要从孩 子幼年时期就开始重视,而不是单单指望通过高考就能“一蹴而就”。我们有些家长常常感叹自家的孩子怎么这么不行,学不如人,才不如人,遇到挫折,跌倒了就 难再爬起来。其实,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优秀的家长。李若辰父母为培养孩子所花费的心血恐怕是一般家长难以企及的,既有现代版的“孟母三迁”(租房始终 围绕北大和清华),又有休闲的“餮饕餐”(坐飞机陪孩子去内蒙看流星雨,到农村去看真正的社戏等),还有争作“学习型”父母(妈妈为了丰富自己培养孩子的 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心理学等)。难怪孩子受到北大清华氛围的浸染,从小就立下了自己的大志;难怪孩子在休闲旅游中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也难怪父母洞 悉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一次次化解了孩子的郁闷迷茫的负面情绪。
感想三: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小、从细微处着手。貌 似随意的一些习惯,却造就了孩子兴趣,并奠定了某些学科成绩优秀的基础。譬如妈妈在孩子年幼时将一些书籍散落在沙发上、地板上,看似凌乱,但孩子却是时时 刻刻有书可读,日积月累,孩子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譬如妈妈将英语磁带当作“催眠曲”在孩子睡觉前播放,渐渐地孩子的英语听力和口语也很不一般了。看 来,没有笨孩子,只有不用心的家长。
感想四:关心孩子的需求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 在肤浅的层次。有句话说“爱护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父母在物质上过分关爱自己的孩子,衣食住行处处细心呵护,即便有些父母眼光开始投向孩子的精神世 界,也仅仅是看看电影、打打球,很难去细心观察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在孩子年龄增长,能力提高的情况下,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索性放任不管了。李若辰的父母动 脑筋,想办法,在孩子青春期时,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依然能挖掘到孩子乐于参加的家庭活动,收获了浓浓的亲情和孩子的感激之情。他们的经验相信对有青春期孩 子的家庭是一个启发。
感慨良多,以上仅略举一二。抚卷长叹,恨时光不能倒转,错过了孩子如白纸一般的可塑岁月,尽管也曾探究过,也曾行动过,但比之李若辰的父母,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些经验我已无法借鉴,有些却可以马上付诸行动。
对更多还处在家庭教育困惑的家庭来说,这本书真的是越早阅读,越多受益,越少遗憾----此肺腑之言,送给同为家长的您。
——转自兰心草博客:
读者评价:
太阳草:
作为同样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的家长,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触颇深。有惭愧、有遗憾。……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书中对一些 问题的处理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希望进入高中和即将进入高中的孩子家长能读一读,真是获益匪浅。
moli:
当看到几位著名博主推荐的时候, 就想买本书看看。……真的是龙年我最大的收获了!文字朴素,清新,真挚,她的每一小故事都留存在我的心上,特别是带着孩子到内蒙去看流星 雨、每周都有一天的家庭日、全家人一起到处旅游……很是感人。
读者评价:
ccls@***:
对本书作者神交已久,经常拜读她的博文,年初从网上得知她出版了这样一本书,第一时间就购买了。书中看到他们对女儿的点滴教育,对我们这些同龄的人触动很大,的确,优秀的孩子身边,必定有智慧的父母。真心推荐学生家长早点阅读。
幸福的狗狗:
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看完,确实是本好书,并不只是高中生的家长才可读,其他年级的家长也能从中受益。作者将自己多年培育女儿的经验和心得倾囊授出,为后来的家长提供了很好的建议,谢谢。
pig1995:昨天才拿到书,今天一口气把它读完,真实、坦诚、贴近生活, 读您这本书,就像生活中的一个朋友、一个邻居、一个孩子同学的家长在用一种朴素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我想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快就读完一本书的原因。
附录:
当当网购买:
卓越网购买:
京东商场:
凤凰网“凤凰说教”:
新浪网连载专题: